你也有「腦腐」的危機嗎?揭開社交媒體的神秘面紗(上)
2023 年至 2024 年間,「腦腐」這個使用頻率暴漲,成為了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年度代表字。那到底甚麼是「腦腐」?讓我們看看以下大學生Emma 的例子吧!
—————————————————
Emma:嘿,我最近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奇怪,腦袋一直昏昏沉沉的…
Andy:是嗎?怎麼回事?有什麼特別的事嗎?
Emma:我想可能是我一直在刷社交媒體,幾乎每天都要花好幾個小時。最近常常覺得注意力不集中,什麼都記不住。
Andy:我懂你的感受!我最近也有點這樣。你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因為你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了?
Emma:我覺得是耶!可是我只是想看看朋友們的動態,沒有想太多。
Andy:可是你知道嗎?過度消費這些資訊會讓我們的腦袋疲憊,真的會影響專注力。
Emma:說得對,我常常一邊刷手機一邊做功課,結果兩樣都沒做好。
Andy:哈哈,這就是所謂的「腦腐」啊!你這樣下去,腦袋會壞掉的。
—————————————————
從上述Emma 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腦腐」這個詞,是用來描述過度消費社群媒體和網路上的低品質、低價值的內容,造成的精神狀態或智力的惡化的情況。而以下是幾種典型的「腦腐」行為,讓我們來看看你是否也有「腦腐」的危險!
「腦腐」的行為:
社群媒體成癮:
持續渴望查看社群媒體,並且當試圖戒掉這個習慣時會感到不安,會無法停止查看 YouTube、Instagram 和抖音等平台。不斷的通知、鮮豔的色彩和刺激的聲音會讓他們著迷,無法清晰地思考。
Zombie scrolling(僵屍滾動):
指的是無意識的或習慣性地滑動電子產品的頁面,並且是沒有目的,也不是為了得到人任何好處的。當Zombie scrolling(僵屍滾動)時,你會茫然地盯著你的智慧型手機,從一個資訊流切換到另一個資訊流。
Doomscrolling(負面滾動):
涉及搜尋令人痛苦的資訊和負面新聞。負面滾動(Doomscrolling) 用戶們有著強烈的渴望去了解最新信息,即使這些信息令人不安。
我們或許會認為「腦腐」是由社交媒體的興起所造成的,但其實「腦腐」的第一次使用記錄遠在1854年,在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書。書中記錄了梭羅在自然世界中過著簡單生活的經歷,在結論中,梭羅批評了社會傾向青睞簡單的想法,而於貶低複雜的想法或那些可以有多種解釋的想法。梭羅將這種社會傾向視為精神和智力的普遍下降的表現。
而在21世紀的,「腦腐」 一詞再到進入我們的生活中,牛津語言學校校長卡斯珀·格拉斯沃爾 (Casper Grathwohl) 在談到今年的評選過程和 2024 年獲獎者時表示「腦腐」體現了虛擬生活已知的危險之一,以及我們如何利用我們的空閒時間。這感覺就像是關於人性和科技的文化對話的下一個篇章,也是我們無可避免要面對的問題。可見,「腦腐」是我們必須要對的挑戰。
而在「腦腐」這個詞語興起後,不少人關注和探討過度消費社群媒體和網路上的資訊對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和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那麼「腦腐」實際上會造成甚麼影響?
其影響可以體現在情緒及認知狀態兩方面。在情緒方面,如Doomscrolling 會使人們對負面刺激變得不敏感,使他們更難體驗積極的感覺或以其他方式獲得快樂。有研究表明, Doomscrolling 可能會導致更高程度的心理困擾和更低的心理健康,而接觸負面新聞較多的人,心理甚至身體健康狀況也較差。「腦腐」對年輕人也會造成認知的影響,如持續的過度刺激會導致注意力集中時間縮短。而長時間盯著螢幕,會導致的精神恍惚、嗜睡等狀況,進一步影響注意力。另外,「腦腐」的後果包括難以組織資訊、解決問題、做出決定和回憶資訊,整體上造成認知能力下降。例如,一項針對 1,051 名 18 至 27 歲年輕人的研究發現,社群媒體成癮,與計畫、組織、解決問題、決策和工作記憶等認知功能呈現顯著的負相關。
無可否認,「腦腐」行為已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其實「腦腐」的影響多與少,與我們花在「腦腐」行為的時間息息相關。今日我們先探討了「腦腐」如何影響我們,但我們並不是被動的!如何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請期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