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總是拖延?

同學們,今天要複習的考試內容或者要寫的論文,你完成了嗎?

雖然有調查發現高達95% 的大學生存在拖延行為 , 但臨床上並不存在拖延症這個疾病。拖延是指我們遲遲未開始 (或者未完成) 應該完成任務, 研究發現拖延可以分為兩大類: “主動拖延” 和 “被動拖延”。

主動拖延是指有的人為了獲得拖延的好處 (例如: 時間壓力之下的高效率) 而主動選擇將任務延遲到臨近期限才開始做,主動拖延一般不會帶來痛苦,又符合經濟效益,所以不在今天討論的範疇。

被動拖延則指即使拖延帶來了各種不良後果(情緒:焦慮、後悔、對自己生氣,任務結果:打折), 我們仍然沒有辦法及時開始或者及時完成任務。

被動拖延”的成因有好多, 研究發現最重要的因素包括:

  • 人格因素,例如完美主義
  • 臨床心理疾病,例如抑鬱症
  • 自我調節能力不足,包括時間管理、情緒調節的問題等
  • 自我妨礙,包括低自尊、效能感低。
除了上述與人有關的因素之外, 一些任務本身的特性也會影響到個體是否會拖延某個任務。

Prof. Steel給出一個拖延公式:我們做某件任務的動機等於這個任務的價值乘以期望值除以個體的衝動性和任務期限的延遲性。

動機=(價值*期望值)/(衝動性*延遲)